10月21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在长宁校区综合楼举行法律硕士行业导师聘任仪式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来自本市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及司法部门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乔宝杰首先回顾了学院41年发展历程,强调学院以服务国家与上海发展战略为目标,持续深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并形成鲜明学科特色,尤其在实践导向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他提出应通过“学术+行业导师”的联合培养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效联动,进一步优化路径,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磊介绍了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特色和涉外律师专项制培养计划。他表示,学院将继续拓展海外实践基地,与知名律所、仲裁机构等合作,推动“课堂教学—实务训练—以赛促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更具实效性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举行了法律硕士行业导师聘任仪式。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的主旨发言环节,校外导师代表围绕校企合作育人、课程共建机制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展开分享。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国浩涉外委员会主任黄宁宁指出,行业导师与高校共建需突破传统授课和实习模式,应推动实践机构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形成“课程共研、能力共育”的协同机制。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倪建林结合实务经验分析当前涉外法律服务趋势。他指出,传统跨境并购业务已转向贸易合规与区域化法律服务,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合规与本地化问题日益突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产业知识与法律能力的结合,同时强化多语种与国际规则学习。

在自由交流环节,来自律师界与司法系统的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与路径创新。
大成律师事务所中国区顾问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党委副书记陈峰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全行业参与的新阶段,法律服务应聚焦知识产权?;び胄幸凳逝湫?。律师在跨境项目中不仅是法律顾问,更应成为沟通与协调的桥梁,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更好适配企业更高质量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沈澜结合基层司法实践提出,法官、律师与企业法务三方协同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兼顾司法裁判、市场服务和风险防控三重视角。通过联合教学,让学生从法官学习裁判逻辑,从律师学习沟通技巧,从法务学习合规思维,提升学生实务胜任力。

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一级正高级律师李志强指出,当前法治人才培养仍存在专业背景模糊、实务经验不足等问题,建议从拓宽国际视野、锤炼心理素质和强化表达能力三方面入手。他特别强调演讲与沟通的重要性,认为法学院应系统化开设演讲训练课程,培养学生表达与协调能力。

?;捞┞墒κ挛袼匣锶?,?;捞┤鞴芾砦被嶂飨?、上海市律师协会律所规范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冯加庆结合律所运营实践,指出高校培养应兼顾高起点与厚基础,在强化语言和跨学科素养的同时夯实法律思维根基。他提出,高净值客户的全球化服务与民营企业海外布局将成为未来两大重点方向,法学院需围绕上述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法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世一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孙名琦结合越南房地产制度的研究指出,应加强对不同法域制度差异的理解,避免简单照搬英美法律模式。他认为,当下中国律师行业面临年轻人对外资业务认知不足、从业热情下降等问题,高校应在强化国际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外法律制度逻辑的差异,提升为国内外不同客户服务的能力。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委员周志华介绍律所国际化布局经验,建议高校与律所共同完善实习考核与反馈机制,推行导师双向沟通与过程跟踪,提高学生实践质量。他表示,盈科所愿为学院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平台,并建议建立实习成果评审制度,使校企合作更具实效性。

北京君合(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何凌云聚焦英语与法律素养培养,提出常规英语与法律英语双向强化路径,强调语言能力是涉外律师的基本门槛。他建议学生通过阅读原版法律资料、参与比较研究,结合自身兴趣确定细分领域,形成个人专业特色,并以“少而精”的培养方式树立班级品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益友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海燕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指出,涉外人才培养需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趋势,重点关注企业走出去、AI工具应用与跨境争议解决三大方向。她建议学院强化学生基础能力与统筹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AI工具使用方法与跨领域知识储备,为未来职业发展预留成长空间。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晓晓认为,涉外法律人才应理解企业商业逻辑,避免仅停留在条文层面。她建议学生在求学阶段多接触企业真实需求,培养沟通与心理调适能力,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法律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志炜对学院发展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学院正处于最佳发展时期。他建议优化导师配置、强化实习保障,并注重学生吃苦精神的培养,倡导推行“一对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跨领域指导支持,帮助其积累实务经验并明确职业方向。

北京安杰世泽(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天岚则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框架的重要性。她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应具备多岗位适配能力,并通过逻辑训练理解法官、律师、法务的不同思维模式,以在职业转换中保持灵活性和判断力。

最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乔檀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研讨以“产教融合”为视角,深化了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的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优化“政产学研”的联动和协同机制拓展了思路、贡献了智慧。学院将充分吸收与会行业导师的宝贵建议,持续加强“学术型+实务型”的“双导师”育人机制,持续推进“法学+X”的学科交叉布局,突出人才培养的“实务化”和“复合型”。乔檀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化与法院、律所等实务部门的合作,发挥多元协同的育人合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